1956年成立北京京剧团时,团里的的青年演员有高宝贤、谭元寿、马长礼、黄元庆、李毓芳、李世济、小王玉蓉、赵丽秋、郝庆海、闵兆华等。年龄稍大一点的有周和桐、张洪祥、何盛清、耿世华等,这些青年演员的演出,被称为“小班”。 先聊聊他们的现代戏。其实我听戏并不保守,也不拒绝现代戏,但它首先必须是京剧。李毓芳曾演过《青春之歌》(李毓芳生于1925年,当时步到30岁,是梅兰芳先生亲传弟子,2016年逝世,享年91岁); 1958年他们演出了《智擒惯匪座山雕》,马长礼的杨子荣,谭元寿的少剑波,郝庆海的座山雕,慈少泉的参谋长,小王玉蓉的一枝花(小王玉蓉生于1930年,是王玉蓉之女,马长礼之妻,初中毕业后拜筱翠花、荀慧生学花旦,又从宋德珠习武)。 小王玉蓉与马长礼夫妻 他们还将著名作家峻青的小说《黎明的河边》改编为京剧,主演是李世济,演一个农村妇女,周和桐演一个地主。周和桐先生手持一个小软皮鞭,代替古代戏中的马鞭,那么胖,来个剁泥儿,还真溜。(周和桐先生拜郝寿臣为师,参加马连良剧团(后转为北京京剧团),长期与马连良、谭福英、裘盛戎等合作演出。他功底深厚,表演传神)。戏里的老年妇女或由何盛清或由耿世华扮演,尽管他们都是男性,但看起来也并不别扭。 周和桐先生 当年北京京剧团有三位有实力的青年老生演员,即谭元寿、马长礼和高宝贤。高先生生于1927年,自新中国建立前,高先生就参加谭富英先生的剧团,1954年与马长礼同日正式拜谭先生为师,成为首开山门的大弟子。在担任谭富英的主要助演期间,高先生逐渐成为谭派传人中的佼佼者,深得谭氏艺术之三昧。 小班也演传统戏。马长礼、谭元寿的《群英会借东风》、马长礼、李毓芳的《四郎探母》、《伍子胥》,黄元庆的《伐子都》,杨盛春的《恶虎村》,李世济、马盛龙的,《三击掌》,全都是全力以赴。 小班连武行都透着那么整齐。张少武、陈志忠、程长松一个个跟头翻得那么溜,又高又飘。演雁荡山跟头过城,那城很高,还不是布制的,都富富有余。后来《沙家浜》的跟头进院,大多是他们来的。 《恶虎村》在小班里是在大轴的位置,这出武戏文唱的杨派戏是杨盛春先生演得最好的,遗憾的是不久他英年早逝(杨盛春先生是北京京剧团当家武生并任演员队队长,主管业务工作。常演剧目有《挑滑车》、《铁笼山》、《艳阳楼》、《一箭仇》、《恶虎村》、《白水滩》、《安天会》等。1958年6月,随团赴山东演出载誉归来,8月21日于公安部礼堂演出《艳阳楼》后,回到寓所宵夜尚未用完,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逝世,享年45岁。) 托兆的七郎由张洪祥扮演,他身量高,嗓子冲,实大声宏,二黄导板、回龙、原板落了好几个好。 李世济在小班演了不少程派本戏,《文姬归汉》她是按程先生的原本演出,没有一点改动,从头到尾,唱段真多呀。唱胡茄十八拍原词的二黄慢板有录音,至今听来仍很动人。 现在京剧的演出质量,许多不如当年北京京剧团小班,想起来真让人回味啊! 宝宝名字大全 ![]() |